[林继富]激活民间叙事的文化基因
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许多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都镇湾故事也遭受了来自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以前讲故事所依托的集体劳动环境逐渐消失。人们结婚、打喜、祝寿等庆祝场合被乐队等新形式占据了主体地位;农村电视普及,爱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多……喜欢讲故事、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少,会讲故事的人年龄越来越大,搜集、…
|
12
|
|
1958 字
|
8 分钟
河北非遗“缂丝”民间传承人:技艺传承令人忧
中新网保定2月1日电 (吕子豪 董莹)2月1日是中国农历大年初二。当日上午,中新网记者走进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州缂丝”技艺发源地河北省定州市孟家庄。在“定州缂丝传习基地”活动室,年过40岁的程苗欣正坐在织机前,不停地换梭织纬,“编织”着一幅花鸟图。 其实,挂有&ld…
|
15
|
|
1227 字
|
5 分钟
“民间故事大王”杨久清病逝
杨久清生前照 5月23日19时许,沈阳市新民市“民间故事大王”杨久清老人因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去世,享年96岁。“杨久清民间故事”被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昨日,记者赶赴老人家中祭奠。在新民市大民屯镇,当地人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位爱笑、爱讲故事的回族老人,人们称他为“故事大王&…
|
16
|
|
2402 字
|
9 分钟
[徐艺乙]非遗保护: 民众参与至关重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许多地方已经自然而然地、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地开始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当下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大众的居住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然而,人民群众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没有根本变化,在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遵循保护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科学保护手段的…
|
14
|
|
1590 字
|
6 分钟
[陈春勤]羌族释比文化研究综述
摘要:释比文化是羌族核心文化。近年来,有关羌族释比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其学术高度、文化深入、成果影响等已经得到学术界肯定,形成羌学研究中的释比文化学。文中列举众多研究专著,逐一分析,认为它们从不同侧面详细介绍了羌族释比文化的历史源流、传承发展等情况,是研究羌族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文章还列举了关于羌族文化的论文类研究成果,指出综合分析其研究…
|
13
|
|
4425 字
|
17 分钟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2015年,文化部启动300名年满70周岁以上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以下简称“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希望通过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记录他们所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其中,江苏省共有10人入选,包括常州吟诵项目的秦德祥和锡剧项…
|
13
|
|
3025 字
|
12 分钟
[孙发成]非遗保护中传统手工艺人的蜕变
自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我国起步并得到迅速发展。在短短十余年时间里,“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一个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和多元价值、为大众所认可和追捧的对象。在此期间,大量的传统手工艺项目和手工艺人被关注并获得国家赋予的相关身份,也改变了项目的…
|
12
|
|
2399 字
|
9 分钟
[王学思]把思考留给每一位观众——观纪录片《老祖的声音》
9月1日傍晚,在国家图书馆综合楼6层的演播室内,近百位观众被纪录片《老祖的声音》所讲述的故事打动。在笑声与泪水交织的一个多小时的放映时间里,观众认识或重温了生长在河北固安一个普通村庄屈家营、代代相传超过500年的“音乐活化石”屈家营音乐会的兴衰故事,以及以老村长林…
|
12
|
|
1497 字
|
6 分钟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农历七月到九月,地处青海省海拔最低的民和县官亭镇正是瓜果飘香、新粮入仓、新油入缸的丰收季节。在这个时节的民和县三川地区,你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每个村寨的打麦场和小广场上人头攒动,彩旗飘飘,身着节日盛装的土族群众口中高呼“大好”,具有喜庆色彩的锣鼓声响彻云霄…… 这就是在民间被称为&ldquo…
|
14
|
|
2597 字
|
10 分钟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在古徽州的安徽歙县深山里,腐烂的松根被送进炉子,经过昼夜不停地燃烧,数百斤的松根最终化为几斤漆黑的松烟。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国家级传承人项德胜正在查看烧出来的松烟,这些松烟将被送往制墨基地等待加工。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墨汁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松烟墨、油烟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据项德胜介绍…
|
12
|
|
1051 字
|
4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