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树新]桂平杖头木偶戏:文化“活化石”
看似离现代生活太远的桂平市杖头木偶戏,可谓“简单”——简单的戏棚、简单的打击乐、简单的演唱,这“简单”,其实是原汁原味。被誉为原生态的文化“活化石”、“活态草根”的桂平市杖头木偶戏,2007年被自治区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
13
|
|
1100 字
|
5 分钟
南方傩戏面具引人入胜 密语只能靠代代相传(图)
傩戏面具 资料图 冷水江傩艺队的民间“巫师”苏立文。图/实习生巩玮 傩戏艺术家正在现场表演。图/摄友团谢正宇 张艺谋电影《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因傩戏而起,一个日本父亲为了身患绝症的儿子,只身前来中国云南拍摄儿子最想看的傩戏《千里走单骑》。影片中,观众在被父子亲情感动的同时,也被一种神秘的文化吸引。那黑色布面上小巧的彩色面具…
|
13
|
|
1792 字
|
7 分钟
记郯马五大调代表性传承人杨新儒
杨新儒在教授学员伴奏技巧 郯马五大调,因流行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一带而得名,又称“郯马调”“淮调”“五大调”。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
|
15
|
|
2095 字
|
8 分钟
剪纸大师叶润生自创蝴蝶剪纸
作品《蝶恋花》 作品《春夏秋冬》(蝴蝶系列) 从艺50载 计划开设剪纸特色学校 传统而濒危的民间艺术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继关注广彩和广绣后,本期给大家呈现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剪纸。它普通得很不起眼,但没人愿意再握着剪刀,因为基本活不下去。可叶氏父女做了“傻子”,叶…
|
13
|
|
1499 字
|
6 分钟
“绘本老人”勾勒北京记忆 描绘各种花灯
关庚老人为外孙女讲述着画作中自己的儿时记忆。 本报记者 孙戉摄 卖鞋样的钉马掌 本报记者 路艳霞 16开大小的稿纸,覆盖上牛皮纸封面,装订得整整齐齐,足有四大厚本,像极了早年间孩子用过的作业本。翻开这些“作业本”,就进入了“绘本老人”关庚的世界——那是他久远的儿时记忆,…
|
14
|
|
2068 字
|
8 分钟
和盲艺人一起挽留绝唱
贤孝艺人王月在公园为群众进行贤孝表演 在我国民歌集成中,贤孝是最富人情的民间音乐之一,作为盲人曾经的一种谋生手段,贤孝一面世便以深沉的悯人情怀受到人们推崇。贤孝是起源于甘肃临夏地区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因内容多为演唱劝人向善、孝顺老人父母和歌颂忠义贤德之士的故事,故而得名。 贤孝在甘肃、青海的许多地方广泛传唱,按地区分为凉州贤孝、河州贤孝、青…
|
14
|
|
1993 字
|
8 分钟
不再“靠庙会吃饭”:河南民间艺术品泥咕咕
新春佳节期间,在国家级非遗项目--河南浚县泥咕咕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学锋家里,20多人正在忙碌着生产“祝寿十二生肖”题材的泥咕咕,他们并不是为传统的春节庙会忙碌,而是为一个3.5万元的订单而生产。“现在村子里主要生产泥咕咕的作坊基本都不再去庙会上卖了,市场已从传统的庙会转向了全国及新加坡、日本、俄罗斯等国。…
|
14
|
|
1185 字
|
5 分钟
痴心制谜的郭乃朋
在辽宁鞍山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灯谜世家,猜谜是全家人休闲时的最大乐趣。每逢节假日,大家团聚在一起,你出谜我来猜,其乐融融。如今这个大家族的核心人物是郭乃朋,他已被命名为鞍山台安民间谜语的市级传承人。与往年一样,这个元宵节,他又为当地赶制了一道龙年的谜语文化大餐。 47岁的郭乃朋现在是辽宁鞍山供电公司台安分公司的工程师。他出生于一个“…
|
16
|
|
1466 字
|
6 分钟
盂县民歌最后的守望者
一脸沧桑的老农梁书印一生酷爱盂县民歌。 刘宝和老人虽然已经年近古稀,但唱起盂县民歌来依然歌声嘹亮、浑厚,激情四溢。 韩润民一谈到盂县民歌就容光焕发。 在有着悠久历史的盂县大地上,多少年来一直传唱着一首首或高亢嘹亮或婉转的小曲,这些歌曲就是濒临失传的盂县民歌。它的歌词缠绵悱恻,语言生动传神,而且讲究韵律和韵味,曲调优美和谐,感情表达真…
|
12
|
|
420 字
|
2 分钟
元宵民俗渐行渐远 民间技艺传递对传统节日敬意
三林舞龙队 “龙奶奶”高维道 郁桂芳(女)和奚松林 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曾记否,这一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民俗?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竞猜灯谜、走病驱鼠……这些耳熟能详的风俗,随着时间推移,似乎渐行渐远。 但在上海,还有一些人坚持传承着…
|
13
|
|
208 字
|
1 分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