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风俗

2752 篇文章

传承人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危机中的希望———   只授家人不授外人、只许男人演出不许女性上台等等传统习俗正在被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过程中,传承人走上了传承与创新之路。   日前, 2009年BMW文化之旅在从成都出发后,经过了甘肃兰州,抵达青海西宁结束。作为主办单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李建宗 韩杰]裕固族口头文学传承人钟玉珍
  钟玉珍老人近照(右)   春节期间,我和河西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韩杰夫妇来到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双海子村的钟玉珍老人家里,因为她是韩老师爱人的婶母,这为我们的走访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我们一到家后就见到了老人。今年已经七十七岁高龄的她尽管腿脚不太灵便,但是精神还是很饱满。这次肃南之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裕固族口头文学的生存状态和传承情况,针…
[陈辉]北京民俗最后的泰斗
       常人春7岁当小道童 从小喜欢红白喜事 靠白事高阔亭能挣7套房     戴上助听器,用左手熟练地敲了一下桌子,常人春点了点头,仿佛真的听到敲击声。但事实上,他并没发出任何响动。   常先生的听力,已接近于零。记者只能把问题写出来,先生一次次把眼镜推上去,脸几乎贴在纸上,一点点辨认,每当看明白时,他的脸会豁然开朗,流露…
[陈杰]妙手绣花鞋
  曾经,七夕,她们,月下比巧儿。中国妇女要为全家人做衣裳,绣花鞋。   今夕,慈母手中的针线已成为遥远的记忆,但是,她们中还有人在坚持,用一双妙手绣花鞋。 初冬,北京,喧闹的海淀区,住在11楼的王冠琴老人今年已经70多了,像往常一样,她一早收拾完房间,便开始做起从她太姥姥那儿继承来的的“活儿”,虽然老伴一直反对,但是&ld…
[袁盛勇]延安文人视域中的“民间艺人”
  [内容提要] “民间”的意识形态化在延安时期是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它在更高意义上改写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地形图。人们在考察延安文学中的“民间”要素时,往往忽略了新的意识形态话语和政权机构对于民间艺人的收编和改造,而在我看来,1942年后延安文艺中的意识形态化“民间”在逻辑起点上正…
马背歌王哈扎布
    人物简介:哈扎布,1922年4月出生于锡林郭勒盟阿巴嘎诺尔旗达布希勒图苏木一个牧民音乐世家,父亲善于弹奏三弦,母亲是一名民间歌手。受家庭的熏陶,哈扎布自幼喜欢音乐,他15岁拜著名歌手色日格楞梅林为师,18岁拜师阿巴嘎大王的著名歌手特木登学唱蒙古长调。他1952年加入锡林郭勒盟文工团任演员,1953年调入内蒙古歌舞团工作,成为一名专…
[角巴东主]《格萨尔》说唱艺人研究
  [内容提要]《格萨尔王传》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在这部史诗产生、流传、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那些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史诗最直接的创造者、继承者、传播者,也是创新者。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传播,使《格萨尔》这支奇葩在民族文苑中开放,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格萨尔王传》是我国藏…
唱大秦腔的小若兰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秦腔的突出特点是高亢激越,“唱戏吼起来”是陕西十大怪之一,这种唱法正是秦腔“大锣大鼓,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固有风格。但在高亢激越中,又不乏柔和细腻、缠绵的唱腔。秦腔中的肖派弟子走的就是婉约风格,她们的表演文雅、柔美,吐字清晰,真假声之间的转换几乎没有痕迹。近日…
民歌滋养的生命:记弥渡彝族民间歌手李彩章
  “迎亲在今天,今天日子好。贵客满盈盈,大家都欢喜。今天姑娘出嫁了,我家姑娘年纪小,不会洗衣做饭,到了您家请多担待。亲家啊!请您教她孝敬长辈、勤劳致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歌声从云南电视台的节目中传来。歌名叫《青棚调》,演唱者是弥渡彝族民间歌手李彩章。   1952年10月,李彩章出生于大理…
京郊匠人“灯笼张”寻找“传灯人”
  京郊“灯笼村”春节大赚几十万   村支书原是“灯笼张”关门弟子——   今天是元宵节。76岁的“灯笼张”张明亮已经和灯笼打了70年交道,“今年是我第一回踏踏实实在家过个年。”从6岁开始,“灯笼张”每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