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启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重真实、多维整体与多脉传承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总则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在生活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以多重形态呈现:传统形态、次生形态和异变形态,是动态的、活态的和能够共享的,并在程度上有差异。如何“守正”(正源),怎样&ldqu…
|
19
|
|
978 字
|
4 分钟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摘 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全面肯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文化价值,秉持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姿态,提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目标、任务、工作方针和保障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强调通过多种方…
|
21
|
|
5729 字
|
21 分钟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摘 要:以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来看,非遗本质上体现着一种地方性的审美经验。就非遗审美经验而言,身体起着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非遗必须依存于具体的、活的生命体之中,身体是非遗最为直接的存在方式。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遗是以身体的亲在性为其前提的,其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身体是非遗的基本构成要件,非遗离不开直接的身体经…
|
17
|
|
6787 字
|
25 分钟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
摘 要: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很少被关注的领域。一方面,包括自然灾害、冲突和疫情在内的紧急情况给非遗的传承和存续带来了严重威胁,另一方面非遗又是社区面对紧急情况时进行准备、响应和恢复的资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不断推动与紧急情况下的非遗保护有关的议程,并于2020年通过了《紧急情况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作原…
|
17
|
|
4734 字
|
18 分钟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摘要:非遗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非遗最珍贵的是文化创造力的体现。我们的先民从对遥远又美好的想象转化为思考与探索,最后形成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我们中国文化的可知性,这对今天人们的创造,是一个极大的激励。非遗要走入现代生活,这既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理念,也符合非遗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人;要重视和传播非遗所承载的中华优秀…
|
18
|
|
7452 字
|
27 分钟
[马盛德]仪式与舞蹈
仪式是人们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的一种行为方式。在仪式中,人们表达对于神圣者的尊重、崇敬和惧怕的感情,也表现了人类对时间、对自然界生命节律的敬畏和礼赞。仪式多以信仰为基础。在神灵信仰的前提下,实际上包含着不同的信仰心态,也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不同的仪式方式。 中国的仪式活动自远古时期就和乐舞相结合,形成了以舞蹈为重要手段的仪式传统。这一传统至今…
|
21
|
|
7264 字
|
27 分钟
格萨尔掘藏师土登达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在线收听 听众朋友,欢迎收听《中国当代文化人物》。史诗《格萨尔》是目前世界上篇幅最长的活形态史诗,它广泛流传在中国藏族、蒙古、土族地区。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它主要凭借艺人的口头说唱来传习。其中有一类艺人,被称为“掘藏师”,他们的工作不是说唱而是挖掘与史诗有关的文物。今天,我们就为您介绍一位格萨尔…
|
13
|
|
1394 字
|
6 分钟
毕华玉:一位毕摩的使命
没有老态龙钟的外表,没有神秘的衣着,没有高深莫测的气质和谈吐,毕华玉却是当地最有名的毕摩。 “毕华玉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石林彝族文化,包括毕摩祭祀、经书、历史文献、艺术文化,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还精通彝文,这样的人才在石林并不多,他是在当地年轻一代的毕摩中最出名的一个。” “阿诗玛”传人 …
|
16
|
|
2265 字
|
9 分钟
阿诗玛:流淌在血液的歌
在文化部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名录中,66岁的王玉芳和54岁的毕华玉作为民间文学《阿诗玛》口传文化的代表同时在列。 但他们两人演唱的《阿诗玛》又有不同。“王玉芳演唱的是民间调的《阿诗玛》,毕华玉演唱的是毕摩调的《阿诗玛》。”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方跃章说。“毕摩调是一种很古…
|
14
|
|
1238 字
|
5 分钟
谭振山·故事大王
东北有座葫芦山,山下有个太平庄,庄上有个谭大爷, 谭大爷有一肚子的故事,如果每天说一个,三年也说不完。 谭振山 81岁 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村 十几岁开始讲故事 至今已积累一千多段 2006年“谭大爷的民间故事”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谭大爷今年80多了,可是…
|
15
|
|
2141 字
|
8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