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民俗学实践路径
摘 要:当前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城市化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相对固定于某一个地方或民族的状况一去不复返。经“遗产化”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源于地方而超越地方,一跃成为一种流动的公共文化资源,不仅作为文化地方主义的源泉,更以民族国家文化遗产的身份,促进世界多元共生文化生态的建构。公共民俗学长期致…
|
12
|
|
4705 字
|
17 分钟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摘要:近20年来,作为非遗的重要类别,表演艺术类非遗因为其多样性与跨学科性,一直都有着丰富的研究样态。但是,这些研究多数还是在“原/本真性”与“活态传承”这两种规矩的范式下展开的。大量出谋划策的理论构想与保护实际同样脱节。在实质上,本真性、原生态论的持有者,以温和的保守主义和频频回望的复古主义为毂,将…
|
13
|
|
1835 字
|
7 分钟
[程瑶]活态遗产的过程性保护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因社区、群体和个人的共同实践而具有其活态性。这种活态性决定了非遗保护必须具备过程性的特点。基于此,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实现了范式转换,其中对“保护”(safeguarding)的定义即是一个包含九个环节的工作框架。为了理解这一框架下的非遗保护工作…
|
12
|
|
2959 字
|
11 分钟
[吕微]社区优先还是社会优先?
摘要:“社区”是民俗学者贡献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核心概念”,在未经反思的条件下进入立法规定,“社区”概念就为社区主义的实践预留了法律空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修正案”一方面意在从理论上堵塞社区主义的实践可能性,另一方面更在于澄清民俗学…
|
12
|
|
1387 字
|
6 分钟
[李向振]作为文化事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外价值实现
前 言 2004年以来,“非遗”保护作为“现象级”文化事件,持续在国内社会文化领域产生影响。近些年,随着“非遗”保护重心由“申报-认定”阶段进入“保护-传承”阶段,许多值得反思的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
14
|
|
3442 字
|
13 分钟
[邓启耀]身体表达的规训、转译和文化体系
摘 要:文章以田野考察的现实案例入手,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误区的分析,提出“谁来规训”、原生与创意关系等问题。同时,针对把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的流行做法,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转译、挪用和再创造,必须分清楚,何为源,何为流,何为老师,何为学生,应该是谁,向谁学等原则性问题。…
|
12
|
|
3943 字
|
15 分钟
[张举文]从实践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学科概念“文化遗产”的转向
摘 要:从国际方面和中国的四个保护层级来看,近20年的非遗保护实践在政策导向与具体操作上都有了很大的调整和修正,也更有助于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与此同时,在非遗教育推广、非遗学术研究以及非遗学科建设等方面,还需澄清基本概念及其关系,以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为此,从宏观的视角看,可以进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rdqu…
|
14
|
|
1810 字
|
7 分钟
[吉国秀 郭晓宇]知识图谱分析的可能性与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摘要:运用新近兴起的计量软件CiteSpace,对辽宁省非遗研究的主题和演化趋势进行知识图谱分析。非遗保护的途径与对策是相关研究中反复再现的主题,也是辽宁省非遗研究的核心内容。辽宁省非遗研究呈现出四个研究趋势,即研究细化的转向、一以贯之的资源化倾向、新近的非遗创新研究取向、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语境。只有在可视化图谱和传统文献阅读之间来回穿梭,才能…
|
13
|
|
3781 字
|
14 分钟
[高丙中]从封建迷信到文化遗产
摘要:民间文化被重新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原来的迷信标签不可见。这是中国社会在过去近二十年发生的一种趋势性现象,即民间文化从封建迷信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变。这一转变意义重大,一方面,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形成的文化从外来、从上来的定势,另一方面,第一次在广大范围内以共同承认的方式理顺了个人、社群、地方、国家、世界主流之间的文化关系。非遗保护运动参与、…
|
14
|
|
2450 字
|
9 分钟
[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
摘 要:文章基于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档案文献,以重要事件和关键文件为循证线索,大致勾连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围绕文化与发展、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几个关联性问题进行叙事阐释,进而聚焦联合国系统先后推动的全球性发展议程,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际层面对文化治理领域形成的深刻影响,反过来从发展领域观察文…
|
16
|
|
2754 字
|
11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