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风俗

2752 篇文章

[王文超]传统工艺的文化复兴与“非遗”实践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复兴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是前非遗时代的生产复兴,二是面向非遗实践的文化复兴。生产复兴关注保护性开发、产业布局调整、技术适度创新和市场经济效益;文化复兴基于生产之上,突显传统工艺的内生和外延价值,关注其对家族、村落、行业和民族等多层面文化繁荣的促进作用。揭示并厘清传统工艺复兴的两个阶段,有…
[赵迎芳]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记录是非遗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记录应包括与某项文化有关的完整考察,而且应保持动态更新,把其发展变迁的过程全面地记录入库。非遗名录的建立应抓大放小,能进能出。对于价值不大或随着传承实践发展无法活态保留的非遗项目,无须强行传承,只需以博物馆的物质化方式记录保存。生产性保护不只限于传统手工艺类的生产,民间艺术、民俗节庆都应当面向市场、转化创新,与…
[杨红]目的·方式·方向: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在当代中国,已由单一行业行为演进为多领域广泛参与的社会事项。其一,“非遗热”持续升温,非遗的内涵及价值在各类大众传播实践中得到愈加广泛的传递,传播促传承的效应已经显现;其二,蓬勃发展的文化消费市场及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业“产业文化化”…
[马知遥 刘智英 刘垚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摘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经历了由起步到发展,到推动和加速期,再到稳定和反思期及目前的“发力”期五个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实践中逐步深入,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到关注传承人能力的提高,再到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壮大。非遗研培计划旨在使传承人获得文化自信,非遗经纪人或文化中介人队伍也可为非遗的推广与创新助力…
[黄永林 余欢]智能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运用
摘要:智能媒体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综合运用,实现人机高度交互与协作的新媒体形式,通过智能化媒介和智能化平台,实现信息生产、信息体验、信息推送、信息存储和信息利用等功能。智能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中的运用,一方面将突破人们对文化传播的认知结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更多元,传播形式更多样,审美体验更深刻…
[刘国臣]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保护的实践
摘要:在非遗保护的视域中,“文化空间”这一概念对传统文化保护体系的立体化与多元化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空间将时间与空间重叠,集中体现为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念,具象化为实体的景观建筑或民俗活动,在主体性、空间性、时间性与文化性四个维度展现了传统文化内在因子的交融性与复杂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存续与发展。 关键词…
[田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视野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无论对于“非遗”保护还是文化创意产业理论,都是一个必须直面的话题。一方面,究竟何为文化创意产业?介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非遗”保护工作如何运行?各个学科多位学者各持己见,运用自己的学科理念进行相关研究…
[康丽]实践困境、国际经验与新文化保守主义的行动哲学
摘要: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出台与推行,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这种关注不仅表现在《公约》缔约国数量的增加与各国相关实践的深入,也展现在《公约》及其相关国际文书中所强调的多边对话、相互尊重、以社区为中心等一系列由理念构成的工作原则在各缔约国保护实践中的逐步内化。只是在内化过程中,上…
[爱川纪子]政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
摘要:自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2006年生效以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框架内,开始出现谨慎利用非遗保护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举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一直在审慎对待此问题。最初,委员会…
[林海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动物使用”的伦理困境
        摘要: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国际平台,许多国家通过引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对话精神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语境下开展地方性与民族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然而在本土化过程中,由于各国民众的自然观与文化观不尽相同,在不同层面的申报与保护工作中有不少涉及动物的“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