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风俗

2752 篇文章

[朱以青]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摘要: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一种新的保护方式,主要是针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具体的生产内容,贴近民众生活,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对其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其回归民众日常生活,在生产中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如此才能使其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民众需求;手工…
[段晓卿]非遗分类及非遗阶元系统建构研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的基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现有的多种分类方法存在类目设置不全,类目互斥性较差,分类层级较少等问题,为了适应非遗保护工作重心转向的实践需求,需要对现有分类体系进行完善。分类学具有较为成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机制,其研究对象与非遗同样具有传承性、多元性和活态性等相类似的…
[戚剑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体传承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具有明显的身体性。“身体”视域的引入,有助于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身体形塑与传承等关键议题的深入讨论。身体传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中介,也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需要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通过艰苦的身体磨砺以传承京族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纪明明]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
摘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其传承保护应以生产性保护为指导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资源整合、创意开发的原则,选取演艺业、手工艺品业为战略重点,构建民俗博物馆、文化节庆、演艺开发、物化产品保护和开发模式。 关键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传承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
[许思悦]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途径的探索
摘要:随着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从“静态留存”转向“活态保护”。在这一过程中,现代视觉媒体的参与可以弥补传统保护方式的不足。本文以三部动画电影《女娲补天》《擒魔传》《画的歌》为例,探讨了口头传统类、表演艺术类以及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rdquo…
[马知遥 刘智英]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记忆阐释
摘要:非遗保护与传承从记忆维度上去思考,时间、空间与传承人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它们是非遗保护与传承具体形式。时间层面,对非遗所涉及到时间节点进行研究,发现自我造血良好的非遗离不开一个完整的时间记忆模型,通过重复的压力,强化对非遗的记忆。空间层面,地点与物体。地点记忆作为针对某些内在体验薄弱的非遗来说,比如民间文学,是优于其它固化形式的记忆储藏间。物…
[刘晓春 冷剑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随着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开展,传承主体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有所增强,相关企业获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其生存条件也得到改善,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得到进一步重视,参与者的转型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市场开拓有新进展,在生产过程中适当的机械化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保护对象有待进一步厘清,现代化…
[周波]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文坡实践
  [摘要]文坡村作为侗锦织造技艺的主要传承区域,通过增权、授业、协同、创新等一系列办法,走出了一条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共同发展的良性道路。在其实践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技艺的价值重构、对多方力量的协调、对非遗特点的坚守,下一步需要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来保障这些实践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创新   “乡村振兴不能千…
[宋俊华 倪诗云]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与中国声音
摘要:针对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经验,201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山大学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在广州举行。200多名来自不同地区的专家学者,从实践经验总结、非遗现代化转化和个案分析三个方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新机遇和新使命进行了探讨,…
[游红霞 田兆元]谱系观念与妈祖信俗的非遗保护
摘要:谱系观念是把握非遗互动性、整体性规律的合理视角,对于信俗类非遗资源来说,朝圣与谱系之间有密切关联,谱系是朝圣的依据和基础,朝圣则是一种交流互鉴方式,可以勾连出非遗的空间谱系、凝聚信仰族群谱系,建构文化认同性,体现了非遗资源的互动性、整体性、认同性、实践性等特征,从而实现了非遗资源的活态保护与传承。本文以湄洲妈祖祖庙为中心,研究妈祖信俗的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