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国家”叙事
摘要:当下的时代背景和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向,让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处于“封闭与开放”的双重节奏中,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碎片化的文化事象,而是有着与中国社会文化延续同步的体系性。基于此,笔者梳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与文化叙事,并借用“文化中国”的概念,展示出“国家&r…
|
10
|
|
2628 字
|
10 分钟
[侯松 吴宗杰]“古迹”与遗产政治的跨文化解读
摘要:“遗产政治”是当前国际遗产研究界的重要议题。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说,带着西方现代历史观和文化思维方式的“权威化遗产话语”主导着全球的遗产实践,造成了对本土历史记忆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破坏。基于传统方志,本文初步探索了中国传统的“古迹”思维,梳理了其内涵、意义空间与价值思考,讨论了…
|
9
|
|
1807 字
|
7 分钟
[胡玉福]非遗保护标准与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与调谐
摘 要:非遗保护标准是一种经过多方协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经官方机构认证的约束性文本。它以制度化的形式对保护工作予以管理,对生产性保护秩序予以规范,对核心技艺加以记录和保存,从根本上符合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从民间文化的特征来看,标准化与在地化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张力,并不会因标准化的引入而导致文化的单一化、固态化,抑…
|
10
|
|
2856 字
|
11 分钟
[王卫华 孙佳丰]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当代传承
摘要: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冲击。昌黎皮影戏作为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表演艺术,在现代化语境中逐渐失去了年轻的观众群,演出市场极度萎缩,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但是,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与文化传播的新环境也带来了发展机遇。紧跟时代潮流、结合文化传播的力量进行创新探索,才能保持昌黎皮影戏等表演类传统艺术的持久生命力。探…
|
12
|
|
1767 字
|
7 分钟
[白宪波]“标准化时代”基层非遗保护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以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为标志和开端,我国非遗保护的“标准化时代”已经到来。从基层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保护工作规范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传统标准与当代标准的矛盾、不同标准…
|
12
|
|
2582 字
|
10 分钟
[马知遥 刘旭旭]中国非遗著作研究述评
摘要:保护非遗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文化热点。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目前出版的非遗著作可以分为学术类和非学术类,其编著者涵盖了政府、学者和民众。通过对非遗著作的梳理,可以描述出十几年来中国非遗保护和研究的历程:非遗保护由“申遗热”向“重申报,更重保护”转变,非遗研究由对基本概念的厘清到试图创建一门新…
|
12
|
|
4579 字
|
17 分钟
[邢莉]民俗学的研究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摘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中,民俗学在发展。其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与民俗学科的研究相契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与民俗学科的要旨都是传承。研究民俗学的意义与价值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是一致的。民俗学的学科理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将促进民俗学科的发展,而且利于中国今后的文化发展战略。 关键词…
|
13
|
|
2919 字
|
11 分钟
[李牧]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
摘要:追求宏大理论抑或尊重地方性知识,是民俗学研究的“两极”。面对民俗学,特别是美国民俗学在当代的式微,阿兰·邓迪斯等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归于民俗学者专注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呈现,而未能有效建构超越日常实践的宏大理论。作为将理论建构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有益尝试,邓迪斯的民俗解析实践启发了民俗学者突破经验世界的局限…
|
12
|
|
4708 字
|
18 分钟
[姚慧]何以“原生态”? ——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
摘 要:对应于中文语境“原生态”一词的“本真性”(authenticity)早在2011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决议规定禁用或慎用。而在中国音乐界,“原生态”仍被作为代表着非遗保护方向的标准词汇广泛使用。“原生态民歌”从&ldq…
|
12
|
|
2838 字
|
11 分钟
[张兆林 张宪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民间资本刍议
摘要:民间资本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但学术界对其尚未开展系统研究。本文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民间资本的概念、特点、研究价值、角色及作用等开展研究,力求实现民间资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效能的最大化。 关键词:民间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力量;规约 民间资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力量,是保护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
|
12
|
|
1851 字
|
7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