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风俗

2752 篇文章

[赵宗福]苏平的花儿演唱艺术与西北花儿的传承保护原创
  西北花儿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西北人民历经千百年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优秀传统文化,仍然鲜活而广泛地存活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间,是有着无穷生命力的活态的精神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功能。同时,花儿是地处丝绸之路上的多民族文化的结晶,承载着多元、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地方性知识,彰显着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在推进&ldqu…
美国《西部民俗》学刊发表“非遗在中国”专刊
  2017年4月,《西部民俗》(Western Folklore,Volume 76,Number 2,Spring 2017)以专刊的形式刊登了张举文、周星、高丙中、萧放等四位学者有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文章。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在国际民俗学的权威期刊系统地介绍中国非遗,不但开启了中国民俗学界国际对话的新篇章,也标志着美国第一次向世界民俗学人…
[乔晓光 苏欢]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
  摘要:国家的现代化开启了新时代,电话和网络普及、农民工大潮、城乡差距缩小……种种因素造就了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冲击着传统乡村生活。与此同时,我们国家迎来了文化遗产时代,非遗保护逐渐进入常态化。互联网时代与文化遗产时代的相遇产生了一些列文化现象:文化物流、文化流变、文化融合、文化同质、文化衍生、文化功利…&…
[克里斯托弗·布鲁曼]文化遗产与“遗产化”的批判性观照
摘要:文化遗产涵盖了在一个社会中被认为古老、重要、值得保存的遗址、物品和实践活动。当前,这一题目在世界范围内正日益吸引着普通大众和学术界的关注,它的概念范围也在日趋扩大。许多社会科学研究者强调其能够支持族群、国家和精英层利益诉求的功能,不过也有人指出文化遗产具有创造性的、反霸权的层面。本文客观性地综述了西方学界对如下问题的讨论: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和乡…
[彭兆荣]中国饮食:作为无形遗产的思维表述技艺
【作者简介】彭兆荣,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AFA)副主席。 【摘要】中国的饮食体系不啻为一种思维的表述,亦可称之为“饮食思维”。它首先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认知形态,在此基础上造化出自成一体的“物理学”,《本草纲目》即为这种生命认知,的物理实例,它曾开启西方学者在认知分类…
[陶立璠]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21世纪初出现的新生事物。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8月中国政府批准加入该条约,2006年6月这一《公约》生效。自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政策文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作了这样的定义:非物…
[陶立璠]“非遗”保护语境下的宝卷研究
  中国的宝卷研究肇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其首倡宝卷研究的是郑振铎(1898—1958)。郑振铎将宝卷作为文学的一个类别,即俗文学的对象,写入《中国俗文学史》。自此以后,俗文学被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领域,出现在中国文坛。上世纪20年代与此并行的还有民间文学研究,北京大学的歌谣研究是其开端。而在民间文学研究中似乎将俗…
[萧放]论新文化史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
      新文化史关注当代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重视当代文化现象的考察。 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是当代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它是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史的新阶段。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的评价与认识,应从百年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与哲学文化的高度进行审视,非…
[祝昇慧]民间文化场域中“非遗”话语的接合与博弈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中国开展十余年来,已建构起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国家、市场、学界三方分别生产了非遗的行政话语、产业话语与知识话语。首先是国家层面通过文化政策和行政制度将民间文化纳入到以名录为核心的“非遗保护体系&r…
[朱刚]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原则及其确立和实践
摘   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2008年通过的《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并没有对社区的概念加以明确界定,仅将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其持有者群体之间的关系置于保护实践的核心。若要理解和把握“社区参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原则,当在该公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