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风俗

2752 篇文章

朝戈金: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口头传统
  演讲人简介: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史诗研究学会会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长期致力于民俗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著有《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
[施爱东]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尴尬处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   近100年的中国现代民俗学史,是一部学术与政治的博弈史。民俗学的兴衰成败,一直与各种文化运动,以及政府的文化政策密切相关。五四时期,早期民俗学者们主动担负起了文化启蒙的责任,他们为了打破以圣贤历史为中心的旧文化,建设以民众历史为中心的新文化,发愿“要把几千年埋没着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一层一…
[梁保尔 马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
  内容提要: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在升温,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述、涉及范围、保护状况与利用方式等基本问题的理解依然比较模糊。本文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主要条款,认为这两个权威文件是释疑解惑的关键,并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为主线,讨论非物质文化…
[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摘要】学界在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问题上存有争议,而政府是保护主体的观点较占优势。但此观点隐含着非遗传承主体不是保护主体的悖论,与此密切相关的是非遗保护实践中也有行政化过多、民众缺乏主体性的弊端。国内外迄今出台的相关权威文件关于非遗保护的内涵与任务的规定也存在主要关注政府工作而对社区参与重视不够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根本上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乌丙安]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与维护
 摘   要: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历史变动、社会变革、文化变迁等原因,中国的民俗文化遗产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一系列的变局促成了从城市到乡村空前的强势文化累积,这种文化累积又会带来乡村变局的滞后,并形成大幅度的文化记忆缺失,使文化遗产被严重破坏甚至消逝,出现文化乱局的状态。当经济社会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契机来临时…
[巴莫曲布嫫]从语词层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公约》 “两个中文本” 的分析
摘要: 本世纪以来,在文化遗产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法律文书堪称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但该《公约》目前存在两个中文本:在联合国秘书处登记、经其秘书长确认并纳入《联合国条约集》的“前在本”并非交存于教科文组织秘书处并由其总干事保管的“订正本”。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其《公报》或是网站正式…
[黄龙光]谁的非遗──非遗传承如何创新
        缘 起   自从2004年中国政府签署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启动已十年有余。十年的时间,不论是学术界对非遗概念的阐释和对非遗的调研,还是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推动,我们基本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国际化到中国化的调…
[张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行业协会研究
   [内容摘要]行业协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其他领域行业协会建设的经验,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行业协会的社会定位,明确其具体职能和实现方式,从行业协会的组织架构、章程、服务范围及对象、纽带作用等四个方面推进其建设,并依据其具体的职能设计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行业协会 社会定位 职…
[吴文科]非遗如何“进校园”?
  在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其宣传实践中,“进校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和一个较为常见的语汇。这种做法在工作路向上的正确性和宣传口径上的切合性,的确非常值得肯定和倡导,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起码,在宣传非遗并确立非遗保护的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方面,成绩显而易见。   然而,仔细观察也不难发现,这种围绕非遗保护的&ldq…
[刘德龙]坚守与变通
  [摘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深入进行,其工作重心已由主要重视收集整理申报转入对保护方式的探索和保护措施的细化。针对非遗中部分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项目,则提出了生产性保护方式。生产性保护方式在增加传承人和当地民众的收益,提高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事象的积极性,以及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