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风俗

2752 篇文章

[杨利慧]中国民俗学如何推进“朝向当下”的转向?
【主持人按语】   一个不可否认的社会事实是:旅游已然成为今天大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内容。作为一种流行的旅游类型,遗产旅游(heritage tourism)主要是指将“遗产”—值得珍视的、具有选择性的过去——作为消费品的旅游形式。世界旅游组织(UNWTO)对“遗产旅游&rdquo…
[李靖]印象“泼水节”:交织于国家、地方、民间仪式中的少数民族节庆旅游
摘要:通过对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傣历新年节旅游化的民族志考察,这个个案研究集中描述了地方政府和地方宗教上层人士如何参与这一节庆空间的话语塑建,以及这些主体的参与和界定如何影响着节庆空间的表述,使其呈现出多元复杂性。该研究在突出国内民族节庆旅游官方性运作的基础上,把视角从节庆旅游空间的单向权力结构分析转向对权力的流动和对权力利用的创造性的考察,分析角色…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案例研究
摘要: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羌族地区兴起的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让羌族这支古老但却在逐渐“消失”的民族浴“难”重生,经历巨变。重建后,不仅羌寨的生活条件有了巨大变化,羌族的传统民俗也随着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发展绽放出新的活力。探讨在灾害这一极端情况下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新型结合所引发的社会变迁和矛盾…
[安德明]体验国家的边界──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旅游为个案
摘要: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旅游,主要包括自然风光生态旅游、民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越边境风情旅游、历史遗存旅游和红色旅游五种类型,它们都被统一在“边境”这个核心概念下,构建了一个以“边关风情”为主题的旅游体系。通过运用口头艺术及其他多种民俗资源,并以各种手段表演边疆元素,当地的旅游客观上为来自中国内地的…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词底本与导游的叙事表演为中心[1]
【摘    要】“神话主义”是指现当代社会中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神话被从其原本生存的社区日常生活的语境移入新的语境中,为不同的观众而展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本文以河北涉县娲皇宫景区对女娲神话的整合运用与重述为个案,以导游词底本以及导游个体的叙事表演为中心,详细展示了遗产旅游语境中神话…
[威廉·斯迈斯]华盛顿州的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1]
摘要:技术的进步使得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华盛顿州第一个遗产旅游项目由华盛顿艺术委员会于1995年创立, 它以卡带附带说明书的形式出现。华盛顿艺术委员会在制作了7个类似的文化遗产旅游项目之后,积累了大量相关档案文件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1、本真性和地方感;2、创造性与优秀艺术家;3、挪用;4、多样性和包含;5、经济冲击和利益;6、隐私;7、跟上…
[高丙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革命的终结*
【内容提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形成广泛参与的运动,以浓墨重彩重绘了中国的文化地图,创造了新的历史。它带着新的话语进来,用文化共享代替文化领域的思想斗争和社会排斥,重新高度肯定原来被历次革命所否定的众多文化事项的价值;它开启了新的社会进程,以文化共生的生态观念和相互承认的文化机制终结中国社会盛行近百年的文化革命,为近代以来在文化认同上长期自我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与资源图谱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本课题于2012年4月立项,至今共为15个月,总的看来,课题推进情况较为良好,课题组织工作较为积极,研究内容逐渐深入,研究重点更为明确,较好地掌握了课题的时间节点。 1 课题组织情况:(1)本课题立项后,按照课题计划组织了较为完整的研究队伍,主要分为理论研究组、编…
[户晓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新东西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新术语的使用和界定可能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来新框架、新伦理、新思维和新举措,也就是给中国社会输入现代价值观(普遍的道德标准和人权观念),进行非遗保护也是使保护的实践与《公约》价值取向看齐的过程。如果忽视这些新东西,我们不仅可能误解甚至根本不能领会UNESCO的良苦用心和基本用意,而…
[凌建英]文化遗产保护中文艺学的选择
  一 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目前,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个世界性主题,国际国内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极为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1年起每两年公布一次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中国书法都榜上有名。2003年联合国公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