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非遗”后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深刻影响了我国众多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在参与其中的各利益相关方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尤为显著。以三都水族马尾绣为例,在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在当地政府组织领导下建立了保障机构,施行了相关政策,并举办马尾绣培训班,提升优秀艺人的地位和影响,扩大马尾绣的社会认知度和需求,显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推动作用。&l…
|
12
|
|
3182 字
|
12 分钟
[刘铁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展的话题
从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角度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是发展变化中的文化,否则也就没有现实价值。 保护“文化遗产”的话语,当前主要由各级政府所引导和管理。一方面为了保持和强化民族国家的认同,另一方面为了在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享有某种原创的专利,各级行政机构建立了不同类别的文化遗产名录。事实上,在这一行动过程…
|
12
|
|
2167 字
|
8 分钟
[乌丙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
摘 要: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全球性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这一全球性工程30年来三大里程碑作历史回顾,并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民间文化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等,作了明确的阐述。 关键词:人类口头和非物…
|
16
|
|
294 字
|
2 分钟
[董杰 敖其]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中的佐证材料
摘要:结合过去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相关工作、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中的经验以及近年来在内蒙古各盟市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访谈、调研中获得的信息,就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材料的佐证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申报工作中应当侧重于从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项目的价值和影响三方面对项目进行论…
|
18
|
|
250 字
|
1 分钟内
[王霄冰]民俗文化的遗产化、本真性和传承主体问题
摘要 在生活中自由自在生存的民俗,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然会受到官方和媒体等外力的影响,变得官方化、商业化,表演色彩也会加重。遗产化后的民俗文化得以本真和活态传承的关键,在于确立一个实实在在的传承主体。民俗的传承,不仅有赖于个体的传承人,而且更加有赖于传承人之后的那个民众群体。 更多还原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真性; 传承主体;…
|
14
|
|
233 字
|
1 分钟内
[鲍江]“我们很特别”
【核心提示】文化遗产实践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是遗产实践主体立足文化自觉以各种表现形式做出的表述——“我们很特别”;并且,它不是关起门来说自家话,而是面向世人的谈话邀请。 在所谓“后工业时代”,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领域逐渐由生活必需品生产与消费扩张到象征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在此…
|
14
|
|
2508 字
|
10 分钟
[王霄冰]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衡量标准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无形"、"动态"的精神产品,在衡量其本真性时,应从其基本的性质、结构、形态和功能出发,找出一个作为保护依据的"本生态"。本文以祭孔大典为例,从其文本表述、仪式展演和典籍记录三个方面,探寻其本真形态与基本结构。并针对当事人对文化事象的本真性往往做出带有主观色彩的…
|
13
|
|
308 字
|
2 分钟
[刘晓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最终认定,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 这一官方认定制度,在激发传承人文化自觉的同时,也挫败了其他非官方认定传承人的积极性,重构了传承生态。现代社会的技术手段、信息传播、人员流动、资源交换以及消费者、市场等等复杂因素,都促使传承人在保守传统与适应创新之间做出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的选择。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经…
|
13
|
|
397 字
|
2 分钟
[毛巧晖]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摘 要: 随着国家权利积极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被纳入主流话语系统,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起了 “国家 + 省 + 市 + 县”四级保护体系。以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节为例,它的传承与发展主要处于国家权威话语的组织中,民间节日逐步演化为 &ldquo…
|
13
|
|
313 字
|
2 分钟
[刘正爱]谁的文化,谁的认同?
摘 要:在当今国内文化保护运动中,如何界定需要保护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由谁来界定?是我们(学者抑或政府)还是他们(实践者)?界定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既是运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民俗学、人类学需要思考的深层理论问题。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
|
15
|
|
383 字
|
2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