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风俗

2752 篇文章

萧放:当民间信仰成为一种文化遗产
  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民间信仰自然应该纳入非遗范畴,但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对纳入非遗的民间信仰内容应该有所选择。笔者认为,民间信仰的传统性、伦理性与濒危性是应该考虑的文化标准,对于当代社会民间信仰的重建在总体上要持积极扶持的态度,以实现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   民间信仰在中国历史社会中的境遇   民间信仰是民众对待自然社会的…
[刘铁梁]内价值是民俗文化之本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69 期 16 版“人类学”文章之一。     运用“遗产”概念,将民俗与前人留下的文物古迹等同看待,强调了民俗文化具有某种重要价值,但同时也暴露出人们对民俗文化内价值的实现缺乏信心。   当前的民俗学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话语难解难分,这一方面使民俗学拥…
[阮艳萍]主体间性:数字传承人与文化遗产事项
  摘要: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过程中,数字传承人与文化遗产事项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对话又相互把关,在交流、对话与把关中践行着主体间性的内涵。遗产不是中心,数字传承人也不是中心,他们是消除了对立,处于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地位的两个主体。这种消解了中心的双向交流与对话使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成为可能,而要把这种双向思维落到实处,无论是遗产地民众、地方政府,还是数字…
[田青]非遗保护中的民俗文化
  ● 古老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你不保护它,不格外地提倡它,它就会消失,而且这个消失速度跟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一样快。   ● 一个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时候,尤其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时候,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条件。     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是什么关系?面对传…
[罗正副]文化传承视域下的无文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省思
  内容摘要: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从传统到现代,历经口头语言、实践记忆、实物图符、文字借用、传媒介质、网络空间等方式,在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时代背景或社会技术下它们存在着内在的调适机制。从文化遗产所有者的主体立场来考察,文化传承自我调适的能力和机制,是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我调适、保存和延续的基础,因此以外力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和方案…
[刘锡诚]非遗:一个认识的误区
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各级“非遗”名录的申报和项目保护上,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类陷入了一个误区。许多地方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进入国家级名录的民间文学项目只有84个,占全部1028个项目的8%,与80年代搜集记录下来的民间文学文本(故事184万篇、歌谣300万首、与700万条)和…
[南宇 杨永春]西北丝绸之路的非遗保护
  非遗在变化冲击中境况堪忧   古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全长七千多公里,在中国有近四千公里。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开向世界的窗口,在这条道路上,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丝绸之路在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被中外学者誉为东西方经贸交流的桥梁、东西…
少数民族非遗保护:问题、建议与对策
  近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大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世界级和国家级保护名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不断挖掘和认可,保护措施不断得到加强,涉及的文化事象、民族和地域也在不断扩大。通过对近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相关文献的统计、整理来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也有一些建议…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
  内容提要:(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行动,其理论准备严重不足。表现在:我们的文化学研究起步较迟,不少人深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任何文化现象,不是科学地探究其合理性和规律性,而只习惯于简单地以进步或落后、有益或有害、好 或坏等政治概念和二元对立的方法论给予判决,因而把民间文化,特别是其中属于民间信仰(如神鬼信仰、巫…
[赵冬菊]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
  内容提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要,与博物馆关系密切,双方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博物馆具有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种优势,应很好地利用博物馆的优势为保存文化多样性做贡献。 关键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6)0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