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辉]非遗保护应从少数民间艺人走向大众
近年来,我国在非遗保护中取得巨大成就,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达到1400项左右。各级政府也越来越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有的地方专门成立了非遗保护机构,并配有专职人员从事非遗的搜集、整理、保护和研究工作,这对于非遗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在过去20年间我国民间小戏种从386种减少到目前的200多种,100多个民间戏…
|
15
|
|
1285 字
|
5 分钟
[苑利]非遗的去伪与鲁迅的担忧
·金台论道· 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世过程中,事实上会接触到这样两个主体: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所谓“传承主体”,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
17
|
|
1365 字
|
5 分钟
[王建民]“非遗”保护应激发少数民族主体性
作者与学生在塔什库尔干做田野调查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来,文化保护已成为当代中国的重要议题,而多样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其中具有颇为重要的地位。然而,中国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地区的文化保护工作开展起来面临着种种困难,而人们听得最多的原因除了“经费短缺”、“设施陈旧”之外,就…
|
15
|
|
1348 字
|
5 分钟
[乌丙安]文化记忆、文化修复、文化主体
2010年端午节是自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第一个端午节,于是,在同一个城市过同一个节日,便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节会制式:一种是传统的民众自发的过节制式;另一种则是由政府主办、策划的“端午文化节”,组织若干专业表演团体,动员大批大中小学生参加各种所谓板块、乐章、场次或各个子项目的演出,调…
|
13
|
|
1443 字
|
6 分钟
[乌丙安]《孟姜女传说》口头遗产及其文化空间
<正文快照>孟姜女口头遗产在中国早已经构成了一个很大的民间传说圈。在孟姜女传统民间文化活动集中的地区,即以孟姜女口头传承为文化圈的活动空间里,不停顿地用多种形式重复展演和弘扬着孟姜女文化遗存。而山东淄博地区孟姜女传说调查成果充分证明,中心地带传承的口头传说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传说中的人物、事件与当地人文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的紧密粘…
|
15
|
|
244 字
|
1 分钟内
基质本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髓和灵魂
本报讯(记者 周悦)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主办、民族文学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九次国学研究论坛在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论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庆善,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朝戈…
|
17
|
|
1604 字
|
6 分钟
[周锦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结构性缺失”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不仅形成了全国性、整体性的系统普查工程,而且全社会的认同和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神速,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目前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1028个,“非遗”传承人…
|
14
|
|
2576 字
|
10 分钟
[刘锡诚]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摇篮之一的黄河流域,“西部”曾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占有非常地位,在未来的全球化时代,“西部”在中华民族之命运中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在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西部”除了能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保证外,另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就是历史…
|
16
|
|
2389 字
|
9 分钟
刘魁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
尊敬的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温家宝总理也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rdqu…
|
18
|
|
2367 字
|
9 分钟
[马知遥]非遗保护的困惑和探索
内容摘要:要复原或者再现濒临危险的非物质文化我们还必须保护那些传承人,尤其是保护传承人的艺术精神,而这些艺术精神必须让表演者体验并生活在原初的环境中。但仅仅圈地或者通过音像和文字的记录以及专家学者的研究就能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吗?如何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本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获…
|
12
|
|
2584 字
|
10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