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丙中]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要】本文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文化的概念联系的基础上, 回顾了传统日常生活的文化形式与公共文化的关系从同一到排斥再到相融的变化历程, 其中特别论述了遗产的社会命名作为非物质文化成为公共文化的机制及其问题,并展望了民族固有的非物质文化在今后的国家公共文化构成中的更宽广的前景。 “非物质文化”因活态…
|
12
|
|
2609 字
|
10 分钟
[向云驹]论“文化空间”
摘 要:“文化空间”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或主要的样式来表述与认定的。这使“文化空间”同时具有了一种分类学的意义。首先“文化空间”的意义、性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具有同一性。其次“文化空间”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
|
9
|
|
1707 字
|
7 分钟
[周星]从“传承”的角度理解文化遗产
近年来,国内有关文化遗产问题的讨论及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行政实践,已经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产生了涉及文化问题的一些初步但又是非常重要的共识,这无疑是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本文将主要讨论有关文化遗产的一些学术问题,主张首先应从“传承”视角去理解文化遗产。在什么意义上以及有何依据可把文化视为&ldquo…
|
11
|
|
2025 字
|
8 分钟
[陈金文]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研究间的理想关系并实际状况
摘要:本人认为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研究涉及的对象基本契合。民俗学研究属于形而上,非遗保护属于形而下,二者间的理想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然而,实际状况却并远非如此。本人认为,就实际状况看,非遗保护不仅未能给民俗学发展提供机遇和动力,反而妨碍了民俗学学科的健康发展,这种妨碍或损害大致有三:各色人等流入了民俗学队伍,使这支队伍芜杂不菁;一些…
|
11
|
|
2518 字
|
10 分钟
[刘锡诚]我对“非遗”产业化问题的思考
“非遗”保护问题,成为文化工作者和社会的焦点之一。“生产性保护方式”口号提出未久,“产业化”的口号纷纷登陆媒体。到11月初,在互联网上搜索,竟达3800条之多。作为“生产性保护”的延伸,“产业化保护”的提出,同样备受争论。 …
|
10
|
|
2846 字
|
11 分钟
[许利平]文化多样性与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整个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基、源泉和生态场。 只有尊重和保护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传承。只有文化得到传承,人类的创造力才能得到保护,才能体现文化的多样性。 以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为重要标志的全球化浪潮,冲击着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定程度上讲,全球化弱化了文化的边界,造成了所谓的&…
|
11
|
|
1935 字
|
8 分钟
[苑利]台湾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清廷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并于次年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此后的51年中,台湾地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使用的基本上都是日本方面的法律条文,这就使得台湾地区的早期文化遗产保护,具有了明显的殖民地色彩。所以,从法律层面看,尽管台湾地区具有本土色彩的《台湾都市计划令》及《台湾都市计划令施行规则》等与建筑类文化遗产…
|
13
|
|
1741 字
|
7 分钟
[刘大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意
一个陌生旅行者无意中来到广西田阳县的敢壮山,如果正赶上某个节日,那他一定会对自己眼前所看到的景象迷惑不已:大批来自附近的村民抬着祭拜布洛陀的供品蜂拥而至,兜售各种商品的摊贩大声地吆喝着,维持秩序的警察和地方政府官员时不时站出来说几句话,但是没有人听他们的,山脚下的广场上牛角号声中,祭祀的香烟已经升起,半山腰有一辆火车呼啸着从神灵的庙宇上面开过&…
|
30
|
|
3385 字
|
13 分钟
[刘锡诚]“非遗”产业化: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非遗”保护问题,成为文化工作者和社会的焦点之一。“生产性保护方式”口号提出未久,“产业化”的口号又纷纷登陆媒体。到11月初,在互联网上搜索,竟达3800条之多。作为“生产性保护”的延伸,“产业化保护”的提出,同样备受争论。 …
|
12
|
|
1823 字
|
7 分钟
[向云驹]再论“文化空间”
摘要:文化空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时的一个专有概念,它以虚拟性、非物质性代替文化场所在概念中出场和在场。文化空间取代文化场所,此中有深意焉。思考空间,是当代思想和哲学的主流话语之一。列斐伏尔与海德格尔关于空间的思考,以及苏贾的后现代地理学,无不表明,文化空间的核心价值是家园精神和精神家园。通过梳理人类学意义下的文化空间,其理论…
|
16
|
|
2648 字
|
10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