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的“寻根”文学
一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提出了“人的文学”,或者说“人性”的文学观念。这种文学观念的提出,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的确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但随后的文学实践,却常常令人对“文学是人学”…
|
16
|
|
2473 字
|
10 分钟
[乌丙安]在哪里哭倒长城并不重要
民间传说《孟姜女》在口头传承的历史长河中,很早就被亿万民众推崇到“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的行列中了,它和《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并驾齐驱,构成了中国民俗文化含量最为丰厚的口头遗产,传世至今,影响深远。 任何民间口头传说的不胫而走,都有其在文化传播中从起点到终点的线路,都有从源到流的泛化扩散历程。由于年…
|
15
|
|
1788 字
|
7 分钟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自序
自从1973年玻利维亚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寻求解决保护民间创作的建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会员国的响应并持续给予高度重视以来,保护民间创作日益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化潮流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在198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五届大会上制定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草案》的基础上,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了…
|
14
|
|
2090 字
|
8 分钟
[方圣德]浅论公众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层”
【论文摘要】公众的保护意识制约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展,这一观念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大部分研究者更多的是从宏观上去把握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工程,这是与国外保护策略的不同之处,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原因之一。笔者试图从公众的保护意识方面来探讨如何更有效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
15
|
|
1676 字
|
7 分钟
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困境
2009年7月,作为学校暑假社会实践调查项目,我们组团做了关于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以河南济源市、沁阳市为例。河南作为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此次调查,我们主要了解了济源市王屋山神话群、邵原神话群和沁阳市怀绑戏等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结果发现,基层“非遗”保护困境重重,令人堪忧。 …
|
14
|
|
1795 字
|
7 分钟
[杨敏 王勇]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体育并活性传承研究
[摘要] “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运动内容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具有民俗性、群体性等特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网络信息检索、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重…
|
15
|
|
2378 字
|
9 分钟
[陈宗花]浅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标准问题的反思
【论文摘要】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评价标准问题存在着严重偏差,这种偏差在原生态民歌比赛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原生态唱法存在的评价误区,折射出了长期以来居于主流地位的音乐评价标准存在着严重问题,这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具有普遍性。只有对评价…
|
17
|
|
2010 字
|
8 分钟
[苑利]关于进一步深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认识
【论文摘要】我们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时,至少应准确把握住以下几个要素: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不是由阶级或阶层决定的,而是以掌握传统知识、传统技能与传统技艺的多寡决定的;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历史的产物,但同时又必须以活态的方式传承至今;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和…
|
15
|
|
2240 字
|
9 分钟
[魏小石]当文化成为“遗产”
当我在云南做一个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时候,我的任何行为不仅仅和经济回报联系在了一起,也同时和某种意识形态扯上了关系:我必须要用某种特定的“正确的”姿态去和本地人交流才可以和他们建立起友好的关系,比如说“弘扬文化保护精神”和“帮助当地发展文化”。更有当地的政府官员…
|
13
|
|
1769 字
|
7 分钟
[刘晓南 杨鑫基]试点与保护:上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实践与启示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3年开展试点项目的申报工作,上海在民间曲艺类方面有一个项目入选第二批全国试点项目,并同时确立了两项市级试点项目。由此,上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也正式投入运行阶段。 对试点项目的保护工作,是一个实践与思考的过程,既要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也要有利于积累保护经验、丰富保护手段、提高保护水准,全面实现各…
|
13
|
|
3056 字
|
12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