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风俗

2752 篇文章

[陶立璠]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2004年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突出特点是:这一保护由民间的、学者的呼吁终于变为政府行为,即以政府为主导,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经过两年的努力,2006年和2008年,国务院先后正式公布了首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计1028项,…
[乌丙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安全
从新世纪之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UNESCO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发布以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正式生效,我们的非物质文…
[陶立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评价与保护
  在举国上下关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大好形势下,在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两年之后,我们迎来了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迎来了国务院《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对于长期以来遭受冷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真是双喜临门,可喜可贺。   文化遗产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两大类。按照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制,作为…
[乌丙安]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
【提要】众所周知,近四年来,以中国政府为主导启动的、并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形成了热潮,产生了轰动效应。与此同时令学术界关注的是:这股热潮意外地激活了在低温状态中徘徊已久的中国民俗学,并使它迅速升温开始进入热门学科。面对这种鲜活的民俗文化复兴和民俗学振兴的大好局面,本文力求作出一些切合实际的思考,理出一条相对应或相适应的思…
[柯杨]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
(讲授纲要)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的形势下,各个国家能不能继续保持和传承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全球还存在8000多种不同的民族语言,但到了今天,已减少到了6000种,其消亡的速度是惊人的。我们应当有一种“文化危机感”,必须与文化霸权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因为,当前以宣扬美国价…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论文提要】 本文旨在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概念的含义和表述的界定及其具体的分类认定,力求紧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与实践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尽可能从三个阶段的历史文献中查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的所有依据,从而确认这个概念的产生、由来与发展;其次,从&ldq…
[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
[摘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原生态”由发明到流行,乃至成为大众想象本真的非物质文化的代名词,是大众文化制造出来的神话。作为日常生活的民俗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中脱离出来,进入被生产、被建构的“陌生化”过程,使非物质文化越来越远离其日常生活…
[乌丙安]“泰山石敢当”和石神崇拜
  山东申报的“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有些人不理解,说这能叫做遗产吗?其实这是很古老的遗产!    从前,在许多城镇农村可以看到,屋后巷口常有一块片石,上刻“泰山石敢当”或“石敢当”字样,立在墙边或嵌在墙里。现在不多见了…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在国际合作的程度日益强烈、范围日益扩大、节奏日益频繁的形势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及不同领域的多种力量交流、互动、协商或妥协的结果。由于民族意识的加强以及对民族文化凝聚功能认识的加深,由于文化产业化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利益冲突,也由于当代人对现代性(现代化)恶果的深刻反思,最终产生了这一运动。世界不同…
[黄涛]语言文化遗产的特性、价值与保护策略
【摘要】从国际通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范畴和工作规范出发,从语言学与民俗学交叉的学术视角,探讨语言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上各种反对保护方言的观点大都基于语言首先是一种交际工具,而对其文化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应在充分认识语言文化遗产的重大保护价值和特殊属性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妥善的保护策略,尤其要处理好弱势语言保护与尊重语言持有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