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精巧的编织工艺
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不但是生产能手,也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他们手工艺品种类丰富,色彩斑斓,风格独特。如编织的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案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编织的斗笠,花纹细巧,工艺精致,配以水红绸带、白带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妇女最喜爱的一件装饰品。畲族姑娘精心织绣的绣帕或彩带,送给心爱的情侣,是最好的定情物。解放后,这…
|
15
|
|
414 字
|
2 分钟
冰灯史话
冰灯是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因为独特的地域优势,黑龙江可以说是制作冰灯最早的地方。传说在很早以前,每到冬季的夜晚,在松嫩平原上,人们总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农夫和渔民在悠然自得地喂马和捕鱼,他们所使用的照明工具就是用冰做成的灯笼。这便是最早的冰灯。当时制作冰灯的工艺也很简单,把水放进木桶里冻成冰坨…
|
16
|
|
2777 字
|
11 分钟
佛山灯色扎作艺术
彩灯,佛山民间称作灯色。扎作,是以人物、动植物、亭台楼阁等为对象进行立体造型制作,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设计制作的灯色是中国传统灯色艺术的一支主要流派,具有江南彩灯精巧秀丽的特色,传统上称“佛山灯色”,明清时期的史志早有详细记载。 &nbs…
|
12
|
|
402 字
|
2 分钟
西湖竹骨绸伞
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式样美观,携带方便,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伞,在我国历史非常悠久,据说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已制作。古代的伞又称为“盖”。它和扇一样,最初是用鸟的羽毛制成。随着丝织品的出现,才逐渐采用罗绢作伞。 &nbs…
|
14
|
|
1163 字
|
5 分钟
面塑艺术
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
|
13
|
|
541 字
|
3 分钟
“泥人张”与惠山泥人
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能够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爱。在明清以后,民间彩塑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 "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它创始于…
|
14
|
|
1210 字
|
5 分钟
平遥推光漆器
平遥县的推光漆器,历史悠久,在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推光漆工艺基本形成地方特色,到明清时已具相当规模,开始出口到英、俄等国。 推光漆器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山西著名工艺品平遥推光漆器外观古朴雅致、…
|
36
|
|
778 字
|
3 分钟
“风筝”原来是这么来的
眼下,春回大地,春暖花开,春意盎然,天是越来越暖和了,草长莺飞、春意盎然,一切都是欣欣然然的样子,那现在最适合玩什么?没错,放风筝。 一说到放风筝,是不是立刻就想到郊外、到田野、到草地,跑起来、骚动起来、快活起来?先别急,先画知识点:话说放风筝是古代人春天必备的娱乐项目,所以有关风筝的诗词也是极多的。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清代高鼎的那首《村居》…
|
55
|
|
561 字
|
3 分钟
中国民间年画四大家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每值岁末,城乡家家户户张贴年画、门神以及春联等,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那种习俗在中国农村至古流行。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人人”。 一、四川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
|
21
|
|
2223 字
|
9 分钟
史上最全的绣花基础知识
刺绣 俗称“绣花”,是在已经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 彩绣泛指以各种彩色绣线统制花纹图案的刺绣技艺,具有绣面平服、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的特点,在服装饰品中多有应用。彩绣的色彩变化也十分丰富,它以线代笔,通过多种彩色绣线的重叠、并置、交错产生…
|
16
|
|
1265 字
|
5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