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俗文化

1453 篇文章

[彭兆荣 郑向春]遗产与旅游: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与背离
  内容提要: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并延续的传统,蕴含着人类存续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如今时代、权力、商业等因素的操控中,遗产成为一种被出售的传统,特别是20世纪以来大规模的群众旅游,为这一传统的出售提供了巨大的消费群。以遗产作为品牌的遗产旅游,一方面体现了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并置;另一方面,旅游者对遗产传统文化的消费本身根植了现代性对这一文化…
[王宪昭]我国非遗研究人才培养面临三大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世代相承的文化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文化生态环境正发生巨大变化,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要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除了全面保护和积极培养传承人之外,非遗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和素质情况,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非遗保护的瓶颈。如何正确…
[王宪昭]有的放矢地培养非遗研究人才
  非遗研究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在非遗的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在非遗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也明显存在一些不足。如何有的放矢地做好非遗研究人才的培养工作,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尊重人才规律建立科学的培养与管理体系   考虑社会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社会需求是推动人才成长的催化剂,而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也是…
[王霄冰]国家祀典类遗产的当代传承
  提要:作为仪式政治的重要手段,国家祀典在王朝时代结束之后就丧失了其原有的政治与社会功能,从而变为一笔公共的文化遗产。当代人应如何保护和利用这笔遗产,使其既能发挥传承文化的作用,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日韩三国近代以来的祭孔实践,分别代表了国家祀典的三种传承模式:韩国的以承续古礼为目的的国礼模式,日本的完全民间化的模式,和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半官…
[陈志勤]论作为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和管理
  摘要: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文化遗产以来,到文化部提出的具有中国非遗保护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可认为我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体保护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而之后文化部提倡的生产性方式保护,不但会促使非遗的进一步资源化,也会推进保护与利用、发展关系的进一步明朗化,同时,在前一阶段…
[刘锡诚]我国“非遗”保护的若干理论问题
  刘锡诚:男,1935年2月生。山东昌乐人。1957年北京大学毕业。中共党员。文学评论家、民间文艺学家、文化学者。退休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员。现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在文坛边缘上——编辑手记》《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非物质文化遗…
[胡敏中]论非物质文化
  内容提要:非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以口头讲述及亲身行为等动态方式表现和传承的,具有民族民间传统的各种文化形态或形式。非物质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其表现和传承的动态性或活态性。非物质文化属于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而不属于主流文化、上层文化、精英文化和官方文化。非物质文化具有民族性、民间性、内稳性、自发性、非意识形态性和约定俗成性…
[王彦]“非遗”后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深刻影响了我国众多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在参与其中的各利益相关方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尤为显著。以三都水族马尾绣为例,在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在当地政府组织领导下建立了保障机构,施行了相关政策,并举办马尾绣培训班,提升优秀艺人的地位和影响,扩大马尾绣的社会认知度和需求,显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推动作用。&l…
[刘铁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展的话题
   从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角度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是发展变化中的文化,否则也就没有现实价值。   保护“文化遗产”的话语,当前主要由各级政府所引导和管理。一方面为了保持和强化民族国家的认同,另一方面为了在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享有某种原创的专利,各级行政机构建立了不同类别的文化遗产名录。事实上,在这一行动过程…
[乌丙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
  摘 要: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全球性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这一全球性工程30年来三大里程碑作历史回顾,并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民间文化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等,作了明确的阐述。   关键词:人类口头和非物…